找回密码
 新用户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2474|回复: 0

[市场] 《流浪地球》北美上映11天票房2587万刷新中国电影纪录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9-2-18 23:1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流浪地球》官微于17日晚间宣布,该片在北美上映11天,揽获382万美元(约人民币2587万)票房,刷新近五年中国电影Top5排名,成为近五年来中国电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纪录,

官微最后说道:地球还在流浪,我们继续前行!
延伸阅读:
解读《流浪地球》中的科学与幻想:引力弹弓已有实践,这个仍在努力
正在热播的电影《流浪地球》昨天票房已经突破30亿元人民币,刷新国产科幻片的票房纪录。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,除了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外,还展示了大量刷新观众认知的未来科学新技术。 影片热播的同时,不少观众对影片里的“硬科幻”技术和宇宙空间较起了真,讨论其究竟属于科学,还是处于幻想。记者为此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天文、航天机械、核技术专家,对影片中的部分背景和涉及的技术进行了分析。
引力弹弓效应已被广泛应用
依照影片中描述的“流浪地球”计划,地球在巨大发动机的推动下逃离太阳,飞往最近的恒星——比邻星。但地球是个庞然大物,平均半径6371公里,质量超过59万亿亿吨。要让它脱离太阳引力,只靠人造的发动机还不够,于是电影里让它借助木星的“引力弹弓”,当地球靠近木星时,会被其强大的引力吸引,从而加快行进速度。由于木星也在绕太阳公转,在天体的互相影响中,最后地球会被木星像抛球一般抛出去,从而达到脱离太阳系所需速度。
专家告诉记者,引力弹弓效应不是新发现,苏联在1959年发射的“月球3号”探测器就利用了引力弹弓效应。在精确计算后利用天体的引力弹弓效应,可以在不消耗航天器本身能量的情况下,改变航天器的速度和前进方向,帮助航天器抵达目标。在人类的航天征程中,引力弹弓效应的应用已十分广泛。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类探测器“旅行者1号”在飞离太阳系前,就曾多次借助引力弹弓效应。
可控核聚变还在探索中
影片中,为了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,人类在地球上建造了上万座高耸入云的重元素聚变发动机,单个发动机通过重元素聚变能够产生150万亿吨的推力。专家表示,如果按照目前的传统方式获取能量,整个地球烧完了也不足以获得足够的推力,因此只能依靠核聚变。
目前人类已经实现的聚变是氢弹,它利用氢同位素聚变释放出能量,有巨大的威力。但氢弹的能量是爆炸式释放,目前人类还不能实现完全的可控核聚变,即让聚变产生的能量平稳输出。在这方面全球科学家正在努力探索,并且已经取得一些进展。如2017年7月4日,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,被称为“人造太阳”的我国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,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五千万度等离子持续发电101.2秒的高约束运行,创造了世界之最。
在宇宙深处有不少恒星“巨无霸”,内部就在进行着重元素聚变。未来,人类如果能够掌握从重元素聚变中稳定获取能量的技术,或许真能够彻底解决能源问题。
太阳还是“青壮年”无需担心
这部影片故事的背景是太阳即将走向灭亡,它变成的红巨星即将吞没现有位置的地球,所以地球必须开始逃亡。这一情节有科学道理吗?
的确,如同人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样,太阳也有自己的青壮年阶段和老年时期,它会发生衰变,慢慢变老,在经历一系列膨胀、爆炸与脉动后,最终归于沉寂。但目前全球的普遍研究认为目前太阳正处于青壮年——主序星阶段,这一稳定的时期还将持续50亿年时间。50亿年后,太阳的氢燃料逐渐燃尽,核心收缩,变得越来越致密和炽热,外层急剧膨胀,它将步入生命的“晚年”——红巨星时代。不过,在地球被吞噬之前就早已被烤成不毛之地,一切生命也已走向末日。当然,那是非常遥远的未来,人类大可不必为此过度担忧,还是应该保护好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,这才更具现实意义。
来源:北晚新视觉综合 环球网 北京晚报

关于我们|手机版|小黑屋|免责声明|联系我们|Archiver|GRWZ.COM

GMT+8, 2024-4-20 21:39 , Processed in 0.063893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